当前位置: 首页 >> 质量文化 >> 正文

大学外语课程如何坚持两性一度、落实立德树人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4-03-20 [来源]: [浏览次数]:

基础课部 外语教研室 董婷

课程督导工作是大学教学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督导工作不仅是教学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责,教师自我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质量和课程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正是得益于校内外各级督导的指导和建议,多年来大学外语课程建设水平一直稳步提升。

一.大学外语课程设计亮点

教育部提出的“两性一度”标准,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这三者成为课程设计的核心原则。我校的大学外语课程设计了具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和活动,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大学外语课程要体现两性一度,需要从课程内容的设计、教学模式的选择、课程资源的整合利用、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以及实践创新案例的应用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和实施。

高阶性强调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要求课程不仅覆盖基础知识点,还要包含前沿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例如,在外语教学中,将最新的词汇、语法知识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融入到教学中,使学生能够掌握并运用这些知识。混合式教学结合了线上学习和线下讲授,能够提供更加灵活和高效的学习方式。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够通过教师案例启发和随时互动讨论,增强学生对前沿知识的探索和理解。通过数字赋能于课程资源、学习过程和评价模式,可以充分提升课程的信息量、含金量和教与学效率,从而突显课程的高阶性和挑战度。同时,利用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知识和应用能力。

创新性体现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教师采用情景模拟、项目实践、角色扮演等多样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这种创新不仅限于教学内容的更新,还包括教学方法的革新,如通过行动学习让学生体验从战略输入到战略产出的过程,感受战略管理的实际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教育的重要目标,因此,在外语课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参与项目式学习、小组讨论等互动性强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利用网络平台、社交媒体工具等现代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交流平台,将交际教学、思辨性教学、课程思政等新理念融入到英语教学中,加强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结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挑战度则是指课程对学生的要求较高,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挑战,从而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教师设计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活动,如项目式学习、问题解决任务等,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和自主建构的方式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技术来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如信息技术的应用、产出导向法(POA)、混合式教学等。这些方法不仅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还增强了他们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敏感性。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如在线平台、社交媒体等工具,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互动机会,同时也能帮助教师更好地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成效。

二.大学外语课程持续建设方向

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大学核心课程,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对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资源、教学方法、教师发展等全方位地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主动融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使之在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如何以“课程思政”为目标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统筹推进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每个高校英语教师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也是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重要体现。

1.显性英语教学与隐性思政教育相统一。通过挖掘不同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方位育人、全面提高人才素养的主要渠道。这意味着在外语教学中,不仅要关注语言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英语教师需要从学习材料中提炼出“思政元素”,寻找思政教育与语言学习的契合点,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价值与精神内涵,并通过各种活动设计有机融合在各个具体的语言学习活动之中,使学生在知识的学习或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实现价值塑造,将思政育人贯穿在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渗透到课程教学的各环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引领学生。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这无疑对英语教师的思政素养,信息素养,人文素养和课程设计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深挖思政元素教材建设是核心内容,是传播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的重要载体,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保证。将教材内容与当前的社会热点、国际形势等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能关注社会、国家大事,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通过实践技能提升、案例分析实践、虚拟仿真实验等多元形式,将鲜活的思政素材应用到外语教学实践中,不仅丰富了语言教学内容,还加快了专业内涵式的发展速度。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吸收思政教育的内容,提高其参与度和教学的有效性。另外,基于“一平三端”智慧教学平台构建的“双课堂闭环式”思政资源库,可以为外语课程提供丰富的思政教学资源。这种资源库的构建和应用实践,有助于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3.精心安排课程内容。实施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其中最重要的是大学英语如何隐性地通过教学内容来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思想、文化和意识需要借助语言来呈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思政从字面来看很有“中国特色”,事实上,“德”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超文化超时空的道德伦理价值。“我们认为‘德’就是道德,立德树人就是以德育人‘德育’就是以德育人,开展道德教育,教育学生养德性、育德行、学会做人。立德树人是任何一个社会的教育制度都追求的目标。” 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选材不仅可以讲述中国故事,中国文化,我们也可以选择优秀的外国文化、外国传统相关的题材,比如“白求恩精神”“南丁格尔精神”和“契约精神”等等,努力培养具有“大爱大德大情怀”和国际视野,关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接班人。

三.我校大学外语教学面临的挑战

特定学科背景的学生,如工科生,由于其特有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以及价值观等因素,使得他们在英语学习上遇到更多困难,给大学外语教学带来较大的挑战。

思维方式的差异。工科生特有的思维方式,如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英语时可能会遇到挑战。因为英语学习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学习,更是文化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例如,中英文在语法和表达层面存在的思维逻辑差异,对于习惯于母语思维方式的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学习方法的差异。工科生在学习方法上可能更倾向于通过实践、实验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学习。然而,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可能更多依赖于讲授法、演示法等。这与工科生的学习习惯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可能导致工科生在适应新的学习方式时感到困难。

价值观和目标的差异。工科生的价值观和学习目标可能与传统的英语学习有所不同。他们可能更注重实用性和应用性,而忽视了语言学习中的文化理解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这种差异可能导致他们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感到迷茫和挫败。



上一条:认真做好课堂的聆听者,保障数学类课程质量

下一条:课程督导对课程教学改进之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