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质量文化 >> 正文

【质量文化建设系列报道】“发酵工程”课程管理与评价的探索与实践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2-11-07 [来源]: [浏览次数]:

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建设的基础,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课程建设质量评价,能促进学校对课程建设的指导和管理,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质量管理与评估处自2022年4月起,对“发酵工程”等核心课程的建设及教学满意度等情况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涉及七个方面内容:教学理念、课程教学团队、课程目标、课程教学设计、课程内容、教学组织与实施、课程管理与评价,设置了16个观测点。如图1。

F6F5

图1 核心课程调查内容

从调查的课程整体来看,学生对核心课程的课程管理与评价满意度较高。其中,对“发酵工程”课程的课程管理与评价满意度较高,为95.76%。“发酵工程”课程调查对象为2018级、2019级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具体如下表。

表1 各专业各年级实际学生人数及样本构成情况

8F50

课程管理与评价指标的主要观测点是科学且可测量的。教师备课要求明确,学生学习管理严格。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等采用多元化考核评价,过程可回溯,诊断改进积极有效。教学过程材料完整,可借鉴可监督。“发酵工程”课程管理与评价的探索与实践的主要思路如下:

一、合理设置课程管理与评价体系

1.课程教学目标设置

我校贯彻“以人为本、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旨在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生物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具有生物产品开发、天然产物提取等实践能力,适应生物技术、食品、医药领域发展需要的“懂专业、技能强、能合作、善做事”的具有一定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发酵工程”是生物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主干课程,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深入企业进行调研,按照OBE理念,确定该课程的培养目标如图2和图3。

31AFA

图2 课程组成员深入企业调研

224A4

图3 教学目标

2.课程内容设置

课程内容建设基于OBE教育理念,通过广泛的社会需求调研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确定毕业要求,根据毕业要求设置课程体系,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在项目选择上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既要充分体现课程知识点,又要与社会需求、岗位需要、生产实际相结合,突出社会实践,强调能力提升,此外,教学内容还要围绕与行业实践紧密结合,从学科赛事的主题展开,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当年赛事的参赛要求,提交参赛作品,通过以赛促学的方式做到将专业教育与红色主题教育、社会服务紧密结合;项目设置上要逐渐提高项目难度,具有创新性、高阶性和挑战度,开发学生创造思维,促使学生运用新知识,新技能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课程内容设置如图4:

3AEA7

图4 发酵工程课程教学内容

3.合理设置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课程成绩评定方式“发酵工程”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从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学生实践操作规范性、实验设计及产品开发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实践报告撰写能力、实践成果转化的能力等方面,结合每次实践锻炼所表现出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进行全方面、全过程的多元考核,力求保证考核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全面性、公平性。课程考核评定方法如图5:

3B139

图5 课程考核评定方法

二、课程管理与评价体系的实施

1.教学内容及组织实施情况

该课程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具体授课过程中以项目设计为核心,以工艺流程为主线,融合课程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把理论知识及相关的实践操作技能融汇到每个环节中,把项目变成实践操作性强的业务训练。

任务驱动的反转课堂教学模式如图6所示:

20C5B

图6 任务驱动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2.多种教学方法相融合

授课过程中将多种教学方法相互融合,其中以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自主学习法、翻转课堂、实践教学等教学手段相结合,通过课前预习、查阅资料进行项目设计、课上展示、课后答疑等环节开展教学内容,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授课中教学手段具体如图7-11所示。

3A1AB

图7 小组讨论完成项目设计

3DA9F

图8 翻转课堂

8BB64

图9 实践过程

4EFF2

图10 科技进校园活动

37671

图11 科技支农服务

3.笔记完成情况的反馈以及作业发布

不定时抽查学生笔记记录情况,以此来督促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总结和消化。通过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对作业进行评价和分析。

444A7

图12 学生笔记完成情况

F00B

图13 作业布置

3.课后学习资料发放及课堂测试

如图14,通过学习资料发放,给予学生提供学习资源;通过课堂测试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通过学生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

B286

图14 学习资料发放及课堂测试情况

4.理论与实践考核相结合

实践考核与理论试卷考核相融合。课程团队完成20套试卷库,理论考试实现教考分离。实践操作上利用实验操作台考核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课程团队会根据课程内容设置,增加实践操作方面的内容设计,设置不同的考核内容,学生抽签独立完成实践操作,加大实践考核比例。实践考核与试卷库如图20所示。

12DBA

图15 试卷库建设与实践考核情况

三、课程管理与评价的效果与持续改进

1.课程管理与评价结果

针对课程设置多元化考核评价情况、考核包含内容、对作业的评价情况三方面,面向2018级和2019级学生进行调研,学生对各项评价结果如图16所示。

2A18

图16 学生对课程管理与评价方面的各项满意度

从这3个问题的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作业的评价情况满意度略低,为95.00。课程团队在后续课程中会加强作业的评价、点评和为后续课程学习所提供的支持和帮助。

2.2018级和2019级学生对课程管理与评价方面的各项满意度

3E78

图17 各级学生对课程管理与评价方面各项评价情况

由图17可知,课程设置多元化考核情况2018级、2019级两个年级的平均为95.64,说明考核的内容是比较丰富的,每一年的评价结果都不错,2019级学生评价结果最高,超出平均值近3个百分点。对于考核内容的调研,2019级评价结果也超过平均值近1个百分点。对于作业的评价,平均分为95分,2018级和2019级相差不大,虽然作业评价的结果在三项调查评价当中平均分最低,但较2018级相比也是呈上升趋势。通过这几项的调查结果发现,作业的评价结果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课程团队在今后的持续改进中将针对此项内容进行重点研究,争取能够有更好的成绩。

3.各级学生对课程管理与评价方面各项评价情况

33AE

图18 学生对课程设置多元化考核评价情况的满意度比例

由图18可知,2018级和2019级学生针对课程设置多元化考核评价情况,有89.09%的学生认为各项考核内容分布在平时授课过程和各个教学环节,8.18%的学生认为各项考核内容主要集中在期末时间段,2.73%的学生认为考核内容,除了期末考试,其他考核不是很清楚,说明还存在部分学生对课程评价体系不够清楚,课程团队在后续课程开展过程中,有必要加强课程考核项的进一步明确,以此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学生对作业的评价情况的满意度比例

3860

图19 学生对作业的评价情况的满意度比例

由图19可知,有83.63%的学生认为批改作业有成绩,有评语,任课教师会对其进行评价,对本人后续的学业生涯规划有帮助,11.81%的学生认为批改有成绩,有评语,可以自行完善学习,对本人后续的学业生涯规划无帮助,2.73%的学生认为批改有成绩,无评语,对本人后续的学业无帮助,以及1.82%的学生认为作业和报告,不是每次斗批改,对本人后续的学业无帮助。从数据上分析,部分学生没有真正领悟到作业考核的内容,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针对这部分学生,课程团队在后续课程开展过程中应加强作业内容的设置以及批改过程批语的使用,加强与学生间的沟通,明确学习任务,端正学习态度,了解学生心理,不断完善课程作业布置与批复。

四、持续改进思路

结合课程开展情况,课程团队进行周期性问卷调查以及课下调研,了解课程设计以及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改进,完善课程体系。

1.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持续改进

根据社会发展及岗位需求的变化,不断革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校企在课程改革上的深度合作,优化课程设置,更新完善教学内容,开发符合生产实际需要的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实践锻炼项目,探寻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手段;

2.加强课程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

通过教学评价与反馈机制,实现实践教学的PDCA循环,保障课程建设质量;加强课程评估,根据教师、学生、督导、社会、实践基地等多方反馈,将课程薄弱环节持续改进,逐渐提高课程质量;

3.完善学生成绩考核评价方式

有针对性地设计多元化的考核机制,包括校内外教师评价、项目团队内部评价、团队之间评价、社会服务对象评价等。做到学生学习效果的全过程评价;

4.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深化校企合作,组建一支相对稳定,团结和谐、专兼职结合的校企合作工作团队,促进产学研立体推进,开展宽口径合作,多样化合作,深层次合作,实现学校和行业、企业教指委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设置岗位课程,联合编写校企合作教材,共同打造师资队伍,共同建设实践基地;

5.提高团队教学教研水平

通过录课、评课、说课等活动提高教师教学质量;通过校内外培训,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深入开展科学研究等提高教师教研及科研水平;

6.完善线上教学资源,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进一步开发和完善线上服务平台,充实教学内容;提高发酵产品研发能力,提高新品开发速度,优化工艺流程,提高发酵产品检测实践能力,为更多的企业及农户提供帮助。

良好的课程管理与评价体系对课程的建设以及专业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发酵工程”课程团队在不断探索和持续改进过程中努力前行。


---生命工程学院“发酵工程”课程团队


上一条:【质量文化建设系列报道】“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团队开展以学生为中心、以质量求发展、以目标为导向的课程管理体系

下一条:【质量文化建设系列报道】以学生为中心的“工程力学”课程管理与评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