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改进提高 >> 正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管理探索与实践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4-05-14 [来源]: [浏览次数]:

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建设的基础,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课程建设质量评价,能促进学校对课程建设的指导和管理,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质量管理与评估处2023年12月完成了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建设及教学满意度等情况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涉及七个方面内容:教学理念、课程教学团队、课程目标、课程教学设计、课程内容、教学组织与实施、课程管理与评价,设置了17个观测点。如图1。

图1核心课程调查内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2022级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信息与控制学院、能源与水利学院、学前教育学院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收回问卷2257份,样本构成情况如表1。

表1各专业实际学生人数及样本构成情况

其中,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管理与评价满意度较高威86.43%,课程管理与评价指标的主要观测点是科学且可测量的。教师备课要求明确,学生学习管理严格。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等采用多元化考核评价,过程可回溯,诊断改进积极有效。教学过程材料完整,可借鉴可监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管理与满意度反馈如下。

一、合理设置课程管理与评价体系

1.课程教学目标设置

我校贯彻“以人为本、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旨在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目标分为三个层次:

(1)素质目标。通过学习,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激发大学生爱国热情以及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2)知识目标。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

(3)能力目标。结合我校办学的特点,注重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2.课程内容设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中宣部和教育部规定的我国普通高校本科学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该课程主要讲授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推翻反动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人民解放、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课程内容设置如图2。

图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2023版)

表2 专题化授课

 

3.合理设置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采用理论考核和综合实践考核结合方式进行成绩评定。考核成绩依据我院《考查课实施细则》中相关规定,学生总成绩主要分成平时成绩、笔记成绩、实践成绩、结课论文成绩四部分。学生平时成绩30分(含考勤成绩5分,课堂表现成绩25分)、课堂笔记成绩25分、实践报告册成绩25分、结课论文成绩20分。各项成绩相加,获得评定分数。再依据任课教师授课班级的总体教学效果按照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的相应分数比例给出最终测评成绩

二、课程管理与评价体系的实施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模式

课程实践充分利用沈抚两地的 “六地”红色文化资源,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通过参观走访有效反哺理论教学。2023年10-11月,团队老师开始分批组织学生到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集体参观实践。在集体参观实践中,团队老师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残历碑、警世钟、炸弹碑、流亡恨雕塑、国歌墙、白桦林、养父母碑等场景任选2-3处,开展10—20分钟的思政课实景教学,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真正结合。授课中教学手段具体如图3-5所示。

图3辽宁十佳最美思政课教师金万成教授给学生讲授雷锋精神

图4任课教师在革命纪念馆现场教学

图5学生在任课教师组织下参观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多年来以教师辅导为辅,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历史情景微电影”“大学生讲思政课”视频拍摄活动。团队教师会在部分班级组织学生进行展演活动,每年推选优秀作品参加“辽宁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景微电影大赛”“辽宁省高校大学生讲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开课展示活动”等。其中22级机电学生王雪冰的《赓续辽沈战役精神,打赢新时代“辽沈战役”》作品入围“辽宁省高校大学生讲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开课展示活动”决赛。如图6-7。

图6大学生讲思政课活动搬上讲台

图7在任课教师指导下大学生录制思政课视频

3.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

在校一流课程建设中,课程团队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在今年9月至10月的校一流课程视频录课中,项目组大胆创新,成为全校唯一一个走出摄影棚的录课团队。项目组老师克服重重困难,先后在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纪念馆和校史馆录制真人实景实践教学视频4个,累计外景时长近60分钟,为以后实践教学提供了生动和宝贵的原始素材。如图8。

图8任课教师在纪念馆现场录制线上教学内容

三、课程管理与评价的效果与持续改进

1.课程目标与评价结果

针对课程学习效果与该课程的要求和期望情况、本课程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能力情况、本课程对实现所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作用的重要程度三方面,面向2022级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信息与控制学院、能源与水利学院、学前教育学院的学生进行满意度调查,学生对各项评价结果,如图9所示。

图9学生对课程目标的各项满意度

从这3个问题的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学习效果与该课程的要求和期望情况满意度略低,为85.28。课程团队在后续课程中会加强对学习效果与学生要求和期望的要求设置,让课程更符合学生的学习期望。

2.各学院学生对课程目标方面各项评价情况

由图10可知,其中能源与水利学院学生对本课程对现实所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作用的重要程度满意度最高,为90.19%;信息与控制学院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能提高学生的能力情况以及学习效果与该课程的要求和期望情况两项满意度最高,分别为89.84%和86.25%。综合三项结果,信息与控制学院学生整体满意度在三项结果中存在较大反差,能源与水利学院、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整体满意度较为平均,这与信息学院更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相关。学前学院整体满意度普遍偏低,这与该学院以文科生、女生为主相关。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课程团体要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具体在信息学院教学更多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教学案例要与专业、时代相关联,让纲要课程更符合信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学前学院这类文科院系,课程教学要加强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敢于推广课程改革,体现出高点定位、创新突破、难度跃升,满足文科生对纲要课程高度、深度、难度的追求。

图10各学院学生对课程目标方面各项评价情况

3.各级学生对课程管理与评价方面各项评价情况

图11本课程对实现所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作用的重要程度

由图11可知,2022级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信息与控制学院、能源与水利学院、学前教育学院的学生觉得本课程很重要为60.92%,超过被调查人数的一半;觉得较重要28.05%,前两项相加为88.97%;觉得重要程度一般为9.17%;觉得不那么重要为1.2%;觉得没有作用0.66%,两项相加为1.86%。从数据说明除绝大多数学生对本课程满意外,还有极少数同学觉得课程不重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学团队应更关注这类学生,尤其是能源与水利学院、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这类以理科生为主的工科院系,在课程教学中要采用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让课程案例更具体生动,教师与学生要增加互动,提升课程的抬头率和参与度。少数对课程学习较为吃力或者不感兴趣的学生,任课教师要提高关注度,在课上增加互动,在课后增加交流,并将初高中历史课知识以微信、QQ等途径发送给基础相对薄弱的同学。

4.本课程的学习能提高学生的能力情况

图12本课程的学习能提高学生的能力情况

由图12可知,本课程对学生能力的提高9项以上的占比56.58%;8项占比8.06%;7项占比13.52%;6项占比14.84%;5项及以下7.00%。从数据上分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一门思政课,对学生能力的提升具有多样化、广泛化,是一门必不可少的重要学科。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课程要与不同专业广泛结合,发挥思政课程的理论优势,拓展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让本课程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更有帮助。

四、持续改进思路

结合课程开展情况,课程团队进行周期性问卷调查以及课下调研,了解课程设计以及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改进,完善课程体系。

1.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持续改进

根据社会发展及岗位需求的变化,不断革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更新完善教学内容,开发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具有政治性、创新性的实践课程,探寻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手段。

2.加强课程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

通过教学评价与反馈机制,实现实践教学的跟踪反馈,保障课程建设质量;加强课程评估,根据教师、学生、督导、社会、实践基地等多方反馈,将课程薄弱环节持续改进,逐渐提高课程质量。

3.完善学生成绩考核评价方式

有针对性地设计多元化的考核机制,包括实践报告册、平时成绩、课堂笔记、结课论文等多种形式综合的评价体系,做到学生学习效果的全过程评价。

4.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深化与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抚顺雷锋纪念馆、沈阳城市规划馆等实践活动基地的合作,组建一支相对稳定,团结和谐、专兼职结合的实践合作团队,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立体推进,开展广泛性合作,多样化合作,深层次合作,共同建设实践基地。

5.提高团队教学教研水平

通过录课、评课、说课等活动提高教师教学质量;通过校内外培训,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深入开展科学研究等提高教师教研及科研水平。

良好的课程管理与评价体系对课程的建设以及专业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团队在不断探索和持续改进过程中努力前行。

                        

——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团队



 

上一条:“接口与通信实​训”课程满意度反馈问题深究

下一条:“智慧财经综合实训”课程教学探索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