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组 李爱秋
青年教师是沈阳工学院教师队伍的主体力量。本学期课堂现场听评课的教师主体是90后和80后青年教师。听课中感受到,青年教师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他们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工具,在课件制作中勇于尝试和变革,收集信息渠道多,便捷利用多种资源,这些都是难得的长处。青年教师初上本科教学岗位,在具备上述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教学经验不足。经验积累需要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经验少的教师,在备课和上课时,用力大,效果不显。备课准备多为设计环节,上课关注教学内容输出完整性,从教材到教室,更多见到的是“物”,缺少了“人”的能动。
二是教材处理不优。青年教师善于制作精美的课件,模板利用优而案例利用不优。课件PPT的页面色彩丰富,画面美观,但是对教材内容的提炼和加工程度低,缺乏知识图谱设计的立体化和教学过程重难点讲解的节奏化。
三是师生互动不法。一些教师不会设计师生互动环节,教学一言堂,独角戏;一些教师把简单问题的提问当作师生互动,问题答案固定化、简单化,没有发散性思维的展开空间,不能引发学生的逻辑思考和深度学习。
针对听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常态化、制度化开展教学经验交流活动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教学比竞赛是非常好的互相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学校每年定期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并增设了卓越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搭建了非常好的展示平台,但限于学科专业不同,未能让普通教师广泛受益。建议进一步寻求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渠道,开设教师之家,常态化开展教学沙龙、教研观摩等活动,支持教师开展教学能力提升的深度学习,帮助教师快速积累教学经验。
(二)发挥课程团队关键作用促进课程研讨深化细化
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要得法。校、院两级在支持教师主动参加业务进修学习的同时,要创设条件激励教师通过团队活动将课程研讨细化到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活动环节设计。同类课程、同头课程便于互相借鉴和资源互补。从课程导入、课程讲授到教学小结和作业布置,从教学仪态到板书、副板书的书写,都有一定的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课程团队内的深入和细节研究便于教师以点带面,明确要领,有效掌握教学法。
(三)给予教师足够教学信任并赋予教学自主权
大学不同于中小学,大学的自由与开放是人才培养的基石。对于大学入学之初的十八、九岁的青年来说,他们充满青春活力,有激情、有探究能力,大学文化环境和教师的学术引领乃至人格魅力对青年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受学生敬佩的教师应是自律的、有终身学习的状态和动力。过于框架式的教学管理要求和教学环境限制不利于教师建立积极的自我学习和能力提升意识,满足于机械性地完成课时和上交模板材料的教师,不会带来生动、有效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