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工程学院
一、课程概况
“食品微生物学”是以食品微生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由医学、农学和工业微生物学中与食品生产相关的部分相互融合而成。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微生物的基础知识和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基础知识包括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与生长、能量和物质代谢、遗传变异育种、分类鉴定、生态、传染和免疫等;微生物在食品中的应用包括微生物与食品酿造、食品保藏与腐败变质和微生物与食品安全等,为食品生产、储藏、包装、流通等环节中涉及的微生物相关问题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既能学习到系统的食品微生物理论知识,又能掌握先进、实用的应用技术,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为后续的相关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门课程开设于2002年,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共64学时,其中理论48学时,实验16学时,是连接基础课和专业课的重要纽带。在课程建立之初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教什么,怎么教;在2014年开展的教学资源建设中获评为辽宁省精品资源共享课;从2018年开始经历多次的改革和创新,形成了知识、能力与职业道德相结合的课程,课程主要以OBE理念成果为导向进行课程改革(如图1),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广泛深入的行业调研,结合行业发展需要,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制定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体系;2019年对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该课程获批沈阳工学院教学改革项目,开展从传统的课堂教学到省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并获评为优秀教改结题;2020年将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实现了“理实融合”,课程建设获评为校百门重点课;2021年本门课程获评为线上线下混合式省一流课程。
二、课程特色
1.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课程以学生为中心,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使学习目标更明确,有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自建应用型特色线上教学资源
采用本教学团队自己开发的省级视频资源共享课及富媒体课件作为线上的学习资源,更能满足本校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
3.任务驱动式原位翻转教学模式
原位翻转教学最大的特点是在学生原本的学习过程和时间之内进行翻转,学生的自学预习时间是原来课内教学时间的一部分。通过原位翻转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分析、归纳、表达及总结能力;形成教师自己建课、管课、参与互动、组织课堂、变身导师的教学体系;形成学生自由、自主、自知的学习能力,周期性的任务驱动更能使学生全程保持紧密学习状态。
图1 基于OBE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改革体系
三、教学团队与研讨
本门课程的课程团队,由6名教师组成,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2名、讲师2名。闫荣、王虹玲和王丹丹老师主要讲授微生物基础知识模块,闫荣主讲应用实践模块和应用模块。为了准确的把握教学重点与难点、提高教学质量,课程团队会每2周至少进行一次集体备课,包括集体研读教材、分析学情、分解备课任务、审定教学设计、反馈教学实践信息,共享教育资源和交流该门课程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等环节(如图2)。
图2 课程团队集体备课
四、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1.基于OBE理念教学目标改革
本门课程是按照就业岗位-技能需求-课程设置-课程-课程内容的思路来设计的教学目标。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生毕业要求来设定课程目标,以实现毕业要求与课程目标相关联。教学目标分别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来进行设定,体现了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
2.基于OBE理念教学内容改革
食品专业主要就业岗位为食品生产、食品检测、食品品质控制和监督管理等;需要的专业技能包括食品加工技术、食品分析检验技术和微生物检验技术;其他的核心专业课程包括“发酵食品工艺学”“食品卫生检验”和“食品工艺学”。这些专业技能和后续课程都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食品微生物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因此本课程选择经典与食品加工和检测密切相关微生物作为本课程的主要授课内容,课程内容围绕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展开,在讲授食品微生物基本理论的同时,结合当前食品行业微生物应用及存在的问题,形成知识、能力与职业道德的相互关联,从而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食品微生物学”需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基础实验能力,因此本门课程将理论课与实验课整合在一起,便于在教学过程中理实融合。整合后的课程总学时为64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8学时,实验学时为12学时。具体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见表1。
3.课程思政
“食品微生物学”作为在高校的食品等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与人类发展息息相关。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实现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倡导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实现立德树人。该课程的思政教学实践主要思路如下:从培育课程思政理念出发,随后在食品微生物学专业知识体系中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在部分课程中加入思政案例,最后对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效果进行评价和改进。充分发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其融入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的有机统一。本门课程课程思政的实践措施包括课程教学目标重构、课程教学资源重组和课程教学模式重建三个方面,并针对思政教学模式重新构建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课前论思政-课上串思政-课后显思政”。
表1 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
五、教学设计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重点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应用超星学习通开展线上和线下教学,通过任务驱动式翻转课堂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考虑到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针对性,结合教学实践,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教学改革方法。
1.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图3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本门课程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微生物基础知识部分,利用超星学习通平台,教师提前将自建教学富媒体ppt、授课视频和自学练习题发布到学习通上,学生可以提前在线上对教学内容中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进行自由自主学习,达到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在线下授课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前期掌握情况有针对性的对知识及运用进行讲解,将课堂讲解的中心转移到对知识的运用上来,从而提升授课效果和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让学生懂得“为什么学、如何学及怎么用”。课后,教师在平台上发布知识拓展资料,让学生补充和拓展课外内容。
2.任务驱动式原位翻转教学
微生物与食品安全和食品微生物应用的教学采用了任务驱动式原位翻转教学(如图4)。首先将学习资料提前上传到学习通平台,以4学时为一个周期开展原位翻转教学,前2个学时教师在线下布置明确的学习任务,包括详细的内容考核要求和评分标准,让学生在原有的课内教学时间可以利用学习通平台以小组形式在线学习、讨论和设计任务方案,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进行辅导和答疑;后2个学时学生线下在教室里展示本小组的方案设计,与教师开展讨论。原位翻转的学习过程不过度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让学生在自学、讨论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总结能力和写作能力;在线下课堂的方案展示、师生交流及师生翻转课堂互动中提升学生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超星学习通平台使用
在课程建设初期选用课堂平台教学,学习通凭借其强大的线上线下功能,被最终选用。在线上教学方面,学习通可以发布各种类型的学习资料,发布讨论、作业和测试,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方便快捷;在线下教学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学习通里的各种小程序开展点名、随机问答、分组、投票等课堂活动,让课堂教学不再枯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图4 食品微生物学线上示例图
六、课程管理与评价
本门课程的课程管理与评价与课程特色、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紧密关联。在课程管理方面根据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特色,对线上学习内容通过学习通资源学习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对线下翻转课堂通过学习通进行小组讨论、学生评价和老师评价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与管理,采用以提升学生能力的考核方式来实现课程目标。
1.考核方式改革
在考核方式改革上主要是建立有效的课程考核和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通过对学生的考察及教学经验的实践,建立适用于OBE理念下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的过程考核和多元考核评价体系。
(1)围绕课程目标,依据教学环节逐项评价考核
该评价体系的原则是:所有的课程目标具有适当的考核方式。知识目标采用线上资源学习、课上习题及章节测试方法考核;能力、情感目标往往需要作业或自学报告、小组讨论来考核。
(2)食品微生物学考核方式
本门课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建立相匹配的考核方式,包括过程考核、多元考核和期末考核。
主要针对线上学习和实验过程效果的考核,包括利用学习通对每个章节线上资源学习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设置章节测验,对基础知识相关知识目标进行考核;作业针对任务驱动式原位翻转教学学习效果进行考核;设置开放式和应用式的作业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采用实验竞赛的方式对实验过程进行考核,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如图5-图9)。
图5 学生作业展示
图6 学习通线上资源、章节测试学习统计分析
图7 食品微生物实验过程竞赛考核
多元考核:包括演讲、讨论、项目设计、项目竞赛等,主要针对翻转课堂和课程思政内容进行考核,在食品微生物应用这部分教学内容主要采用小组项目设计演讲的方式,由学生和老师共同打分考核。讨论话题多达30多个,涵盖所有章节(如图7)。
图8 课堂和课下讨论话题
图9 翻转课堂项目展示
期末考试:课程采用闭卷考试形式,客观题占比30%,主观题占比70%。试题题目涵盖所有章节,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前本门课程已建好试题库,期末考试已完成教考分离。
根据课程目标制定每项考核的评价标准和评分标准。
2.课程教学评价
(1)课程达成度分析
每一轮次授课结束后,通过各项成绩考核对课程目标达成度情况进行评价分析,通过达成度分析总结教学不足,促进教学的持续改进。
通过近两年的达成度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在知识、能力及素质方面均有较大的提升,尤其是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提升较大(如图10)。
图10 课堂教学达成度分析
(2)课程问卷调查和问题反馈
通过对问卷调查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开展能够得到多数同学的认可,并收到很好的效果。在后续的教学中,课程组会循序渐进调整内容,使复杂问题通过简单易懂的教学模式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针对兴趣不浓的个别现象,也会从增加学生学习的本门课的趣味性角度出发,将教与学更好的诠释。
(3)辅导答疑
辅导答疑是课程质量的有利保障,课后设定专门的时间进行答疑,答疑形式多样化包括线上通过QQ、微信等工具,线下面对面等;在答疑过程中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也能侧面了解学生对教学情况的反馈,从而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4)课下第二课堂
开展与课程相关的竞赛培训,例如微生物菌画大赛培训、食品创新大赛培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比赛,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图11)。
图11 荣誉证书展示
七、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表2 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