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传媒学院“品牌形象设计”课程团队
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建设的基础,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课程建设质量评价,能促进学校对课程建设的指导和管理,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质量管理与评估处自2022年10月起,对“品牌形象设计”核心课程的建设及教学满意度等情况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涉及七个方面内容:教学理念、课程教学团队、课程目标、课程教学设计、课程内容、教学组织与实施、课程管理与评价,设置了16个观测点。如图1。
图1核心课程调查内容
调查以2020级视觉传达设计01班、02班、03班、04班专业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收回问卷127份。从调查的课程整体来看,学生对核心课程的课程管理与评价满意度较高。其中,对“品牌形象设计”课程的课程管理与评价满意度较高,为93.23%。
课程管理与评价指标的主要观测点是科学且可测量。教师团队备课要求明确,学生学习管理严格。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等采用多元化考核评价,过程可回溯,诊断改进积极有效。教学过程材料完整,可借鉴可监督。“品牌形象设计”课程管理与评价的探索与实施的主要思路如下。
一、课程概况
“品牌形象设计”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课程内容综合性强,涉及专业知识点较多。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的掌握品牌形象设计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品牌形象设计的创新性和独特性,以便较好地适应从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需要。“品牌形象设计”课程依据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要求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位市场需求的办学思路开展教学,在课程建设过程中,紧扣艺术学科专业特点和教学规律。
图2品牌形象设计课程建设历程
二、教学管理与评价的基础
1.学情分析
本课程的主要授课对象为大二学生,学生前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本课程目的在于带领学生熟悉前期的理论知识内容,并整合到品牌形象设计的表达形式中,最终完整的传递品牌形象设计理念。
2.构建“赛课合一”“研课合一”的教学模式
在品牌形象设计教学中构建“赛课合一”“研课合一”教学模式,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改变原来灌输式教学模式,将竞赛和专业课程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即在学生掌握基础设计知识技能后,安排学生分为不同项目小组,到社会一线进行调研考察,在教师指导下为实际项目进行设计,将教学成果应用到实际中;对于学生提供的设计方案,经过修改完善后可以直接用于业务活动。
“赛课合一”“研课合一”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课程中的被动式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更加轻松、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设计实践,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加强学习动力,从而全面提高专业素养,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设计人才。
三、教学管理过程设计与实施
(1)教学过程模块化
在课程授课初期,将同期进行的设计竞赛主题发布给学生,并依据大赛目标要求设定教学和指导要求,同时针对竞赛,介绍历届获奖作品、剖析本届大赛主题、创作流程和注意事项等;在竞赛中期,定期指导,分组参赛,专人负责;在竞赛后期,集中投稿,准备现场答辩等相关工作,如答辩文稿、展示ppt、打印作品展板、制作周边衍生创意文化产品等。赛后及时整理经验,形成经验总结,发表论文,使成果固定和延续下来。
图3品牌形象设计的课程特色
图4组建项目小组、开展项目例会
第一,持续周期的针对性。根据设计竞赛的不同启动与截止时间,而有针对性地开展设计教学和指导工作,周期长的竞赛,包括校赛、省赛和国赛的周期,分别分阶段做好答辩准备工作;对于周期短的竞赛,指派专人负责组织整理竞赛,做好宣传,集中创意指导和统一投递。
第二,创作开展的特色性。根据竞赛的要求和特点,分别组建参赛小组,成员根据自身的能力、优势开展技术分工和创作分工,实现优势互补,展开创意根据成员专业展开学科交叉,尽可能将创意特色化、深入化和完善化。
(2)教学模式多样化
课程中进行教学主要以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为主。线上教学指导分别在竞赛QQ群和微信群统一讲解竞赛、发布竞赛、共享作品、发布要求等,每个竞赛小组分别建立QQ讨论组和微信群,指导教师分别在各个线上小组和微信群中加以个性化分类具体指导竞赛;线下实体教学工作主要围绕着竞赛前的设计推广讲座、案例分析讲座、看稿改稿,修改答辩稿、修改演示ppt、修改作品、修改展板等一系列过程展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呈现总体集中讲解、各组分别指导修改、总体完善与观摩、模拟答辩等总-分-总的线上线下多元教学模式。
图5课后答疑互动、项目小组交流讨论
(3)教学成果丰富性
创作作品经过参与竞赛、答辩、颁奖会、展示、论文撰写与发表、转化为创意文化产品推广等环节,展现了丰富的教学成果。设计作品创作是本体,指导创作是主体,围绕创意与创新性、艺术与审美性展开,对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具有巨大意义。于学生而言,在纵向与横向的各级竞赛中,获奖证书是对学生的专业和综合实力的认可和鼓励,同时也为其读研和工作奠定了基础;创作经验与体会、表达和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是在创作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于教师而言,竞赛周期循环的创作指导经验与获奖标准的经验积累是优秀的理论总结,对下一周期的创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增效的育人模式。
以教带赛,以赛促教,将教学效果最大化、具体化、实践化。按照竞赛项目和实践项目的要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最终通过结课展览、参展参赛的获奖质量和获奖数量、实践项目的落地应用,以此来评价本课程教学效果。
图6以学生为中心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路径
图7“品牌形象设计”结课作品展
图8“永乐宫”主题文创设计结课汇报展
图9部分学生获奖证书、优秀指导教师证书
四、课程管理与评价的效果与持续改进
1.课程管理与评价结果
课程管理与评价指标的主要观测点是科学且可测量。教师团队备课要求明确,学生学习管理严格。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等采用多元化考核评价,过程可回溯,诊断改进积极有效。教学过程材料完整,可借鉴可监督。学生对课程管理与评价方面的各项满意度如图10,各班级学生对课程管理与评价方面各项评价情况如图11。
图10学生对课程管理与评价方面的各项满意度
图11各班级学生对课程管理与评价方面各项评价情况
由图可知,考核评价问题一共设置了3项,问题一共设置了3项,分别是课程设置多元化考核评价情况、考核包含内容、对作业的评价情况。这3个问题的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考核包含内容满意度较高,对作业的评价情况和课程设置多元化考核评价情况满意度略低,为92.60和92.68。在以后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团队应加强作业的评价、点评和多元考核方式为后续课程学习所提供的支持和帮助。
2.持续改进方案
(1)收集学生反馈和评价数据:设计匿名调查问卷,收集学生对作业评价和多元化考核的意见和建议。进行重点访谈,深入了解学生对目前评价和考核方式的不满和期望。
(2)分析和识别问题:仔细分析收集到的学生反馈和评价数据,识别出问题的关键领域和具体细节。确定学生对作业评价和多元化考核的不满原因,例如评价标准不清晰、缺乏针对性的点评等。
(3)加强作业评价和点评: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确保学生清楚知道作业的期望和要求。提供及时和具体的反馈,针对每个学生的作业进行个别点评,指出优点和改进的方向。
(4)引入多元化考核方式:探索使用不同的考核方式,如项目作业、实践性任务等,以提供更多样化的评价机会。结合实际行业需求,引入专业实践和实际案例,让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5)建立学生参与机制:成立学生代表小组,让他们参与课程设置和评价方式的讨论和决策。组织定期的学生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反馈改进措施。
以上作为一个基本的持续改进方案框架,本教学团队将不断探索,始终关注学生的需求和期望,团队通力协作,不断提升课程质量,推动改进措施的实施,以确保该课程能够完全符合本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并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